【内容摘要】音乐美育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是用音乐业余活动的表现形式来对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审美教育。它的功能有三个方面,最直接的功能是陶冶人的性情,另一重要功能是启迪人的智慧,最核心的功能是塑造完美的人格。但在音乐美育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实践误区,其一是目标错位,其二是单面教育,其三是忽略创造。作者认为,音乐美育的主要目标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接班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围绕着这个目标来进行。
【关键词】音乐美育 功能 误区 塑造人格
当今社会国民经济和国人的生活水平正在日益发展和快速提高。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正在向更高层次发展。如何引导和开发高质量的精神领域,提升全民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整个国民教育中,音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音乐无处不在,音乐伴随着人生。人们对音乐的喜爱远远大于其他的教育形式。与此同时,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音乐集结地——大学校园。大学生们对音乐的喜爱可以用疯狂来代替。因此,充分利用音乐的教育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美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一种新颖、灵活、有效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一、音乐美育对人格培养的作用
音乐美育是指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学习、技能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开发其审美思维能力,从而实现陶冶情操,使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活动。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孔子和古希腊的柏拉图,以及国外的许多音乐教育家和评论家对音乐美育的教育功能都有很多观点及论述,这足以说明音乐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儒家对人道德行为的一个标准。柏拉图认为,“音乐是求心灵美善的”。实践证明音乐美育是比较通俗易懂的、能引起人们极大兴趣的艺术形式,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美育是完善人智慧的教育。人的素质可分为四点:一是思想品质,二是文化底蕴,三是专业水平,四是健康身心。从四种因素不难看出:对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发是一项巨大工程,它是多重教育结合的产物。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其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好的环境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人们不再为温饱而奔波,小资生活已呈现普遍性,这就给人们提供了消遣的时间。其二,当今高科技的发展,工业生产的提速,人们就业呈专业化和职业化,这就使人们有意无意中走入物质化和符号化的环境中,对物欲的渴望、追逐名利地位、激烈的竞争,无疑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烦躁和空虚,在这种状态下,音乐美育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人超脱物欲,超脱于精神境界。在感性和理性的矛盾中,可以在音乐的熏陶下尽量达到精神世界的充实与满足。让人们学会去欣赏美、追求美,并且完善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音乐美育有如此大的作用得益于音乐的情感作用。我国美学教育家蔡元培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因此,如何 用音乐美育培养大学生美好的、和谐的情感世界和高尚心灵,提升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是音乐美育的重要任务。
二、音乐美育是塑造完美人格的最好途径
音乐美育最直接的作用,也即第一个功能是陶冶人的情操。 让人们对音乐产生喜爱和兴趣是音乐美育的教育宗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除了天生的喜爱外,大多是与教师的引导分不开的。因此,对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要求很高,好的教师不但要运用自己的音乐 知识和音乐才能,更重要的是凭借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和切身经历打动学生。以爱心去关心、爱护他们,培养他们对人和事怀有感恩的心。无数事实证明,启蒙老师对一个人的兴趣爱好的形成是分不开的。音乐美育作为特殊教育,与专业训练有不同的要求,对不是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对他们的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等方面可以不用过高地要求。
音乐美育的第二个功能是启发人的智慧,法国作家雨果说,开启人们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是数字,二是文学,三是音符。培养大学生审美心理、敏锐洞察力、丰富想象力是音乐美育一个很重要的任务。音乐美育能增强大学生“心领神会”的本领,不但能让学生懂得作品的表现技巧,更能领会作品所包含的民族与时代精神。因此在素质教育中,音乐美育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师既要有坚实的音乐理论基础,又要有足够吸引眼球的表演才能,以及与美学相关的历史文学知识。才能体现启发人们的智慧的功能。
音乐美育的第三个功能是塑造完美人格,也是核心功能。音乐本身的艺术特质决定并产生了这一功能,音乐的美是内涵和形式的统一体,音乐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对生命、对生活的真实情感与感受,他们的作品代表着人类审美的理想与愿望,美的规律是按真、善、美的内容来体现的,通过声音把他们表达出来,学生的美好心灵、高尚的情操来源于音乐作品特有的情感力量。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冼星海的《保卫黄河》等经典作品,就是让人们有一种知难而进、奋进忘我的大无畏精神,人们纯理性的能力是通过引导、感化,使之成为整体观念和美的和谐。使他们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战胜生理本身自然感性和不理智的情绪,不去斤斤计较,不追逐名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实现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并在生活中形成宽厚待人、真诚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音乐美育误区对塑造人格的影响
在音乐美育实施过程中发现,因概念的混乱产生了许多实践上的误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音乐美育的实施效果,对此,有必要对音乐美育中易出现的误区加以研究辨识,尽量避免大的方向问题的出现。
音乐美育中出现的问题之一是目标错位。音乐美育本身的性质决定其在教育方面注重的是兴趣和情感教育,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詹姆斯认为:“培养大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是音乐美育的第一个目标”。孔子听琴“三月不知肉味”就说明了这一观点。要培 养大学生热爱生活、宽厚待人、热爱音乐是音乐美育首先要考虑 的事,但是,在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人们往往将精力集中在对技术的培训上,而忽略了对人内心品质的培养,即陶冶情操和完善人格。这种教育很难达到真正素质教育的目的。多数人天生对音乐这种美的事物都会有一定的喜爱和兴趣,但是在目标错位的音乐美育中,往往使人们忘记了学习音乐的真正意义。“学琴 热”在当下社会以专业训练为目的的较多,一些普通的受教育者 觉得练习枯燥无味,在长期的练习中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这种忽略学生对音乐兴趣的现象,不能不说是音乐美育的失败。
音乐美育中最易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单面教育。音乐美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但是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一些让人费解的现象。如在全国瞩目的声乐大赛中,有一些经过专业声乐训练的歌手声音优美动听,演唱技巧娴熟,却常常在素质考试中成绩平平,因为综合素质不够全面而败下阵来。在高校的艺术专业考试里,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只有200多分,较之其他专业低了很多,这就给人们一个错误的认识,学习差也没有大问题,可以报考艺术类专业。这种错误与音乐教育能够提高人的文化素质这一观点是不相符的。“音乐美育是广义的音乐教育,不同于狭义的专业的音乐人才培养”。不能完全用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音乐美育。因为生源素质相对较低,进行综合素质教育比较难实施,因此在专业教育中一直存在着重专业、轻文化的倾向,使音乐教育处于一种重“技”轻“艺”、重“艺”轻“美”的“单面教育”的恶性循环中。
音乐美育中的第三个问题是忽略创造。艺术的生命在于创 新,没有创新,艺术就等于没有了生命存在的价值。但是,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只限于教成品或延续多年的传统教育理念,而现在无论是电视、广播等媒体所举办的大赛,还是选秀节目中,到处充斥着模仿秀,演唱别人作品的怪现象占据了音乐舞台,很多教育家、音乐家为“模仿越来越多,个性创造越来越少”的现象感到忧虑。如果这种现象长期占据音乐美育的主要内容,人们的创造力便会遭到扼杀,这与当前全国提倡的提高全民素质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从欧洲国家的教育理念中得到一 些借鉴和启示,德国教育委员会是这样制定美育的教育目标的:审美能力要从有批评和有改造音乐作品的能力着眼,努力培养对周围世界的感觉能力,发挥个人专长,并通过引导、教化来感化 自己、感动别人。
四、音乐美育在大学生人格培养中的建议
音乐美育对健全大学生人格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 期而艰巨的任务。笔者认为,音乐美育对大学生人格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扩大音乐美育的实施范围,在高校通识选修课中加入音乐美育内容,提高大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2.作为大学生健全人格最好途径的音乐美育在高校的教学中还不能很好地普及,笔者呼吁在其他专业教学中加入音乐课(欣赏与作品分析)内容,使学生在快乐和愉悦的心情下陶冶情操, 提高内心修养,达到健全人格的目的。
3.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繁荣的根源,也是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品质。为适应社会需要,鼓励大学生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独立自编自导一些演出和庆祝活动,提高个人组织能力及创新能力。
4.成立大学生人才培养活动中心,定期对大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加以培训,再以聚会、社会活动、演出等形式进行展示,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和集体主义精神。总之,作为实践素质教育目标的音乐美育,一定要把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作为重要出发点,任何教育方法、内容、形式 都要围绕着这个目标来实施。真正做到为提高全民素质,为我国 经济、文化大发展而努力。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编号:12D060)
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陈越红.音乐审美与赏析[M].中国国际出版社,1998.
[3]管建华.后现代音乐人类学的思考与写作[J].音乐艺术,2011(1).
作者单位:大庆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摘自:学术论坛 2014-10 98页-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