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美育研究 > 正文 〉

胡艺兰、卢莉:关于普及大学音乐美育的几点思考

来源:山东政法学院文化艺术传播研究中心 发表时间:2014-12-02 22:13:52字体大小:

摘 要当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音乐美育仅仅局限于专业艺术院系,而对于许多综合性的大学尤其是理工科高校来说,音乐美育常常游离于主干课程之外,而没有在所有大学生中进行普及,导致大学生音乐美育在整个大学生培养体系中 成为了缺失的一环。而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完善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是非常不利的,也不符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总体要求。因此,重新审视普及音乐美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 位,理清具体的实施途径,多管齐下,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是当前一个极为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普及;音乐美学;素质;教育

然而在当前我国大部分的高等院校,音乐美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学生的音乐素养亟待改善和提高。音乐美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提高我国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大学生音乐素质现状堪忧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体制、社会,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的音乐美育基础比较薄弱,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普遍较低。曾经在所在高校进行了一次音乐素质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是“一多三少”,认为有必要在高校进行音乐教育的学生 100%。然而,在他们当中,能够熟练掌握一种乐器的仅占 0.2%,能够认识简谱的仅占 2.6%,系统学习过音乐基本理论的几乎为零。大学生们对于音乐美育的渴望与实际具有的音乐素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强烈的反差呢?

从清朝末年我国兴办新式学堂开始,我国的国民教育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建国后很长时间以来,音乐课基本上一直被列为中小学的必修科目之一,而且被看做我国“德、智、体、美和综合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到了高二、高三,学校为了升学率,挤掉了音乐课,音乐美育有名无实,学生也就不可能系统的接受美育特别是更高层次的音乐美育。等到升到大学后,虽然有音乐美育的选修课,大多数学生也是只选不学,要考试的时候去一两次,我们的音乐美育就像天空中的风筝断掉了线。而大学阶段作为更高级的音乐教育阶段, 恰恰是学生们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 在大学阶段缺乏良好的音乐美育的学习将直接影响其对精神文明价值的取向。

同时,近年来随着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面对伴随而来的西方文化、音乐思潮等问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困惑,他们在思维上受到各种各样西方流行音乐思潮的侵扰,对正面的、高雅的音乐美育产生了怀疑和逆反心理。由于应试教育带来的知识面扁窄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对我国及世界优秀的音乐艺术文化不甚了解,音乐素质普遍偏低,没有正确的音乐观。近几年我国的各类音乐选秀节目却异常的火爆,如“快乐男声”、“超级女生”等音乐选秀活动全国许多高校学生都有参加,然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唱出的歌曲却是不堪入耳,节奏可言、毫无音准,更谈不上美感。曾亦可之流五音不全的所谓 “绵羊音”竟然得到了我国流行音乐界一些有着相当水平音乐人的赞赏,当前我国音乐界这批热衷于炒作,目光短浅,只追求经济利益的音乐人客观上对当代青年人,尤其是青年人中的主体———大学生群体起了一个恶劣的指向和引导作用,造成了当代大学生音乐审美取向的低俗化。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的音乐文化修养已经成为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严肃而又迫切的任务。

二、大学音乐美育课程的选修与必修

就大学教育及教育主体的特点,以往那种“以技入道” 的教育,以单纯传授音乐技能为目的,忽视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已经完全被当前的素质教育形势所淘汰。大学生的音乐美育应当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要利用社会以及学校中丰富文化资源,进一步增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人文修养。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音乐选修课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社会发展的 需求,为学生提供即适合自己又贴近社会的多种选择——— 诸如声乐、合唱、乐器、指挥等培养和提高个人技能的课程;各类音乐作品欣赏课程;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等跨学科相关课程。课堂音乐教学与课外音乐教育活动要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最好是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必修课侧重综合性,应当将音乐的相关基础知识融为一体,为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奠定基础。课外音乐教育活动则必须有组织、有计划,持之以恒,建立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使音乐素质教育成为覆盖整个大学校园的开发性的系统工程。

三、普及大学生音乐美育的途径

普及、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美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应该如何来进一步提高和培养呢?具体途径有如下几点:

1.加强音乐修养、积极参加艺术实践。音乐美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艺术教育本身所特有的独特功能,为了提高自身修养,当代大学生应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艺术实践之中,根据自己特长爱好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活动,抓住当前我国素 质教育的大好时机。通过合唱团的排练、乐队的排练、演出 等各种形式的合作,锻炼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认识和理解“同呼吸共命运、齐心协力、默契配合”的真正意义。对于没有乐器专长的同学可以参加合唱团,自身条件较好的也可以进入舞蹈队等。通过合唱和舞蹈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同时也提高自身对音乐的审美能力,通过欣赏美,使自己在潜移默化的音乐实践中了解艺术。在实践中真正理解作品,为欣赏美创造了条件。

2.以音乐活动为手段,创造良好艺术氛围。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人们只有经常聆 听音乐。提高音乐基本理论,加强音乐修养,才能进一步达到具有审美的能力,才能正确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和内容,才能更好地领悟和把握音乐作品的内容和含义,在情感体验之中深刻理解作品。近年来一些高校采取各种形式,利用各条渠道来实施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音乐活动,在课程安排上增设有音乐欣赏、音乐理论、电影音乐欣赏、公共选修课等课程,有些高校还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具有艺术特长的学生进校学习,为了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建立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相应机构,帮助同学们解决在音乐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音乐美育不仅可以培养人的高尚审美和审美情趣,而且可以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完美的人格。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也同样提出了音乐对社会的功能作用。他曾经这样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同时又认为“音乐修身养性之功能以及治理社会秩序的作用,是促进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社会有用人才不可缺少的教育工具。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尺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借助于音乐唤醒人身上关于周围世界和自身崇高的雄伟的 美好的东西的观念是自我教育的强有力的手段”。可见古今中外都在不断强调音乐的作用和社会的功能,因为音乐教育对大学精神性格的陶冶,对审美能力及对智力的培养和身心的健康都有促进作用。如当我们听到《义勇军进行曲》铿锵有力的节奏、明亮雄伟的旋律及号召性的音调时 无不为之振奋。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精神。激励 着青年一代要珍惜来之不易的革命胜利。综上所述,加强和普及大学生音乐美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和谐社会的逐步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我们必须要时刻掌握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主动权,引领广大大学生步上正确的音乐素质之路,以达到大学生自然素质和音乐素质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社会与个人的和谐统一。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极富见地指出:“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以青年为主体的大学音乐美育将在我国高等院校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而成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可靠保证,成为我们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内容,成为提升我国青年一代整体人文素质的重要载体。

(摘自:TheoryResearch 学 理 论 198-199页)

   
山东政法学院文化艺术传播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 SDUPSL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解放东路63号 邮编: 250014 E-mail:cmxy@sdupsl.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