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美育研究 > 正文 〉

宁薇:中国高校美育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来源:山东政法学院文化艺术传播研究中心 发表时间:2015-01-21 22:26:55字体大小:

中国高校美育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宁 薇

摘 要: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战略的不断推进,高校美育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基于对 30 年来中国高校美 育研究成果较为全面的梳理,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对高校美育的功能与作用、现状与成因、策略与手段等方面的探讨。指出现有研究体现的实践性特征与存在的体系残缺、内容浮泛及问题意识不足等缺陷。提出开阔学术研究视野,进行多角度的“以问题为取向”的实证分析和理论建构,并从美育学角度开展深入、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是今后中国高校美研究的重点,对未来该领域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中国高校; 美育; 现状; 展望

我国高校美育的研究发轫于改革开放初期,兴起于 20 世纪90年代初,但真正得到重视则始于1999年第3次全教会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美育被正式列入国家的教育方针,并明确将素质教育界定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进入21世纪后大学美育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并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随着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展,大学生美育研究也不断深化。2010 9 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再次强调: “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加强美 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120 年 来,高校美育的功能与作用、内容体系与目标、策略与 手段等方面研究与实践都取得了很多成果。

一、中国高校美育研究现状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当代高校美育的研究状况,作者以“高校、美育”和“大学生、美育”为关键词,分别对中国知网( CNKI ) 和中国图书馆,自19812010年的 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中文图书进行梳理,所得数据比对以“美育”为关键词搜索的同类数据,结果见表 1

1 不同关键词搜索的数据列表

类别

报刊论文 /

硕士论文 /

博士论文 /

中文图书 /

关键词

a美育

12194

191

12

455

b高校、美育(大学生、美育)

740(1001)

16(5)

0(1)

5(1)

比例/%( b/a)

6%(8%)

8%(2%)

0%(8%)

1%(0%)

: 分别以“高校、美育”和“大学生、美育”为关键词,搜索的论文有部分重合现象,因而,不能累加,只能分别比较。

就数量而言,表1直观地体现出在美育研究的各类成果中,高校美育研究方面的成果最高只占8个百分点,人们对于美育的这个重要分支,即高校美育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就内容而言,可从图书和论文两个方面考察。

在图书方面,从中国图书馆的网络查询系统搜寻近30年的“高校美育”类中文图书(由于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不够精准,搜索的结果有一定误差,只能反应基本情况)只得到5本书籍,均出版于21世纪,分别是: 钟仕伦和李天道主编的《高校美育概论》、赵伶俐和汪宏等编著的《百年中国美育》、王旭晓和姜敏主编的《美育探微》、于文书主编的《大学生美育知识手册》、张法主编的《美育教程》。其中只有钟仕伦和李天道主编的《高校美育概论》是专门探讨高校美育的书籍,该书对高校美育的概念、特点、方法、内容和环境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颇有新意,但不足之处是缺乏问题意识,针对性不突出,仍存在脱离实际的美育 类书籍的通病。搜索“大学生美育”类图书,只得到 1 本,即于文书主编的《大学生美育知识手册》,但该书涉及内容只是美育理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4个部分的美育常识 ,并未就“大学生美育”本身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

在论文方面,从发表的时间上看,通过中国知网(CNKI)以“高校、美育”为关键词,搜得的740篇期刊 论文中有 584 篇发表于21世纪; 以“大学生、美育”为 关键词搜得的1001 篇期刊论文中有821篇发表于21世纪; 其中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则全部成文于21世纪。这就说明我国高校美育研究兴起的历史较短,这与 21 世纪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素质教育规划的实施密切相关。

1.高校美育的功能与作用研究

(1)高校美育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关系研究。从1997年至2010年关于高校美育研究的文章最多,约51篇,充分体现了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实施的素质教育给大学生美育的发展带来了契机,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如陈元玉和邹开军撰写的《美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韩洁撰写的《美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分析与研究》、杜娟和王晓霞撰写的《美育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等,这些文章指出作为实施素质教育途径之一的美育,由于它自身的特点,与德育、智育、体育之间有着内在 的必然联系,并渗透到诸育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全面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美育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 平、知识体系、身心素质、审美能力等方面的构建和完善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美育是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

(2)高校美育对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的研究。从1994年至2010年该方面文章约32篇。如高曦撰写的《浅论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姚颖超撰写的《论美育对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彭舒撰写的《美育对大学德育的促进作用》等。这类文章认为美育与德育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通过美育培养起来的审美情感,可以使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由“他律”变为“自律”,成为大学生自觉的内部道德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适当引入美育机制,能够完善理念、改进方法,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3)高校美育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研究。从2002年至 2010年该方面文章约19篇,如蒋家琼撰写的《美育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楚金波和张晶红撰写的《美育对培养高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促 进作用》、赖雄麟撰写的《论美育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等,作者们依据美育特有的内涵及美与创造的关系,阐明美育与创新教育的相通性,指出美育对于大学生创新品格的塑造、创造动机的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高校美育实施的现状与成因研究

通过期刊网能够查到的专门讨论高校美育实施现状的文章只有3篇,即罗红撰写的《对于职业技术学院美育教育现状的思索》、周锦鹤等人撰写的《民族地区高校实施美育的现状及对策》和上官婷婷撰写的《高校美育现状调查与分析》。但在不少文章中都包含着对大学生美育现状的观察与思考。学者们普遍认为,新时期高等院校中除专业艺术教育获得了空前长足的发展外,综合性高校也纷纷设立艺术院系、开设艺术课程、组织校园艺术活动,以增强学校的艺术氛围。同时,几乎所有的综合性重点大学,特别是师范类高校都成立了美育研究中心或艺术教育中心,以推动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和研究。

但是,目前高校美育实施的状况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与人才培养的需要、与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还有很 大距离,情况不容乐观。如叶碧在《论高校美育与和谐人格的关系》文中指出:“不少高校并未将其列入教学计划,美育仍处于似有若无状态;有的高校虽然开了美育课程,但由于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美育应有的意义被消解,影响了美育实践的推进。”熊宁佳在《试论美育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文中列举了烟台大学2008年对国内22所高校美育管理部门和全国18所高校的3257名学生审美素养的调查的数据,资料显 示:“有57.1%的高校没有设定美育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54.5%的高校没有设置负责美育的机构或组织”;多数学校的美育课程没有形成有效体系;86.4%的高校没有设置美育专职人员”(而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章程,大专院校必须开设数门美育选修课,每千人学生中配备一名专职美育教师); “过半数的高校没有为审美教育提供经费保障”; “目前,大学生的审美素养普遍不容乐观”。对于这种现状的成因,孙荣春在《当前高校美育问题解析》一文中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机制不畅,领导乏力”、“内涵不清,实施浮泛”、“课程建设严重滞后”、“评价无据,推动乏术”。

3.高校美育实施的策略与手段研究

(1)各类院校美育的实施方法研究。从1998年至2010 年,该方面发表的论文累计约84篇。诸如:姚瑶、张文洁、韩冲撰写的《理工科大学生的美育教育》,顾家彝撰写的《师范专科学生的美育与成才》,莫铮、胡旭阳撰写的《对加强农业高校美学教育的探讨》,陈小冰撰写的《美育与高素质公安人才培养》等。这些文章的作者分别结合所在院校的育人特点,阐述了美育实施的必要性及强化美育的途径与方法。

(2)高校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关系研究。艺术教育是高校美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包括各个门类艺术教育, 自1999年至2010年,这类文章约61篇。如王青山、王靖宇撰写的《高等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初探》、田春生撰写的《试论高等艺术教育的实施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陈菁撰写的《论舞蹈艺术与大学生审美》等。这些论文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艺术教育或不同门类的艺术教育在高校美育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艺术美育对培养富于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完善高校艺术教育实践的一些设想。

(3)高校各门课程的美育渗透研究。从1999年至2010年,该方面发表的论文累计约40余篇。如:彭连洲撰写的《浅谈数学教学与审美教育》、闫寒英撰写的《美育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开放性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研究》、娄素琴撰写的《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等。学者们阐明各门课程的美育渗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试图深入发掘各门课程的审美因素,尝试探索将课程教学与美育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4)高校美育与校园文化的关系研究。自1997年至2010 年,这类文章约17篇。如朱功春撰写的《以审美教育为背景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高清波、宋菲撰写的《浅谈高校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刘琼华撰写的《高校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文章指出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育人的重要渠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审美教育,把美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创造一种健康向上、宽松和谐、优美典雅的审美文化,能够对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高校美育研究的主要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与一般性的美育研究相比较,我国高校美育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且充分体现了应用性与实践性。美育有别于美学,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其应用性。高校美育研究的应用性特征与美育的固有品格相契合,对高校美育实践的推进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高校美育的主要特点

(1)美育基础理论探讨持续深入,为高校美育理论构建奠定了基础。新时期以来,学术界在美育的功能定位领域不断凝聚共识。如蒋冰海在《美育学导论》一书中探讨了美育学的学科定位,指出美育不是一般的教育,而是一种关系人的内在本质的教养,能给人在心灵上以本质的定性。王元骧则进一步把美育功能归结于“实现人的社会化”。王善忠在《美感教育研究》一文中,通过美育的机制和特点的分析,强调美育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有文化才能美育,因此应该把美育纳入学校文化教育的体系。李范在《美育的现代使命》一文中明确指出,传统美育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确立一种新的美育观,赋予美育以新的内涵: 美育是感性教育,美育是趣味教育,美育是人格教育。徐碧辉更是主张“美育是使生命更加完美合理的一种教育” 。易健在《现代美育研究》一文中,提出现代美育的操作原则是: 自由性原则,交流性原则,体验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深 远性原则。学者们关于美育的学科定位、功能特性和实施原则等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为高校美育的理论构建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使其拥有较高的逻辑起点。

(2)研究主体的自身优势,使现有高校美育研究成果凸显实践性。如前所述,我国高校美育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于美育实施的作用、现状与成因、策略和手段,究其原因或许在于其研究主体的特殊性。高校美育期刊论文的作者多是一线教师,在丰富的美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他们研究的触角不约而同地集中于大学生美育的实施。如李永策撰写的《高师美育课程建设初探》一文认为,高师美育的任务主要是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完善人格塑造的认识。文章以福州师范专科学校为例,对高校美育课程教学规范化和教学法做了研究; 陈建翔的《教育美学视野下的教学操作艺术》,从教学言语操作的艺术、教学体态操作的艺术、教学节奏操作的艺术等3个方面系统探讨了教学的审美化问题;冉祥华在《大学美育课程的设计与操作》一文提出大学美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塑造审美意识、发展审美能力、提高审美表现和促进审美创造。并在实践中总结出大学美育课程体系应当由美育理论课程、艺术鉴赏课程和美育实践课程3类课程组成。

2.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体系残缺。美育研究包含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和制度层面。高校美育研究自然也不例外,但现有成果集中于实践层面的研究,还缺乏理论层面和政策层面的深入探索。

(2) 内容浮泛。虽然美育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丰硕,但现有高校美育研究少有美育理论新成果的渗入,更缺乏大学生美育理论的支撑,不少文章的立意不高,精品力作较少,泛泛而谈的居多。

(3)问题意识不足。实践性研究的基本要求应是解决实际问题,而美育又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现有研究对目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实际状况关注不够,不能做到真正从实际出发寻求解决办法。特别是单纯强调学校如何向学生施与美育,即他育的问题,而较少关注大学生自我美育,即自育的问题,故而对美育具体实施措施的研究难免存在局限。

三、中国高校美育研究展望

高校美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 育、体育等共同统一于同一培养目标之下,既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具有独立的体系,又与其他诸“育”具有密切的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为条件,共同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按照“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高校美育研究应继续开阔学术研究视野,进行多角度的“以问题为取向”的实证分析和理论建构,并从美育学角度开展深入、全面和系统的研究。

(1)加强对高校美育理论的研究。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特性,注意吸收国内外美育理论研究的新成果,例如,近年新兴的生态美育理论和人生美育理论,积极探索高校美育的具体规律,使实践探讨基于系统的科学理论之上,增强高校美育实践研究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2)加强对高校美育政策的研究。美育作为人的精神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脱离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尤其是对于尚在起步阶段的中国当代高校美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国家的美育政策休戚相关。因而,高校美育政策的深入研究有待学者们积极探讨。

(3)加强对大学生自我美育,即自育问题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来发挥作用。在终身学习的当今时代,美育自觉性的提高对于加强大学生美育更显得至关重要,如何激发大学生美育的自觉值得我们倍加关注、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钟仕伦,李天道.高校美育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于文书.大学生美育知识手册[M].东营: 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4]陈元玉,邹开军. 美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3(3) :54-55

5]韩 洁.美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分析与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1) :50

6]杜 娟,王晓霞.美育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J].科技信息,2009(14):43-44

7]高 曦.浅论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110-111

8]姚颖超.论美育对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 8) :163-165

9]彭 舒.美育对大学德育的促进作用[J].中外企业家,2009(4):142-143

10]蒋家琼.美育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教育与现代化, 2002( 6) :38-41

11]楚金波,张晶红.美育对培养高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促进作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7):125-126

12]赖雄麟.论美育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煤炭高等教育,2006(1) :92-94

13]罗红.对于职业技术学院美育教育现状的思索[J].职大学报,2007(9) :137-138

14]周锦鹤.民族地区高校实施美育的现状及对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110-112

15]上官婷婷.高校美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 6) :132-133

16]叶碧. 论高校美育与和谐人格的关系[J].探索与争鸣,2007(2) :72-74

17]熊宁佳.试论美育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 6) :69-71

18]孙荣春.当前高校美育问题解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155-157

19]姚瑶,张文洁,韩冲.理工科大学生的美育教育[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8( 6) :669-672

20]顾家彝.师范专科学生的美育与成才[J].娄底师专学报, 2001( 3) :93-96.[21]莫 铮,胡旭阳.对加强农业高校美学教育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1998( 7) :42-44

22] 陈小冰. 美育与高素质公安人才培养[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 12) :93-94

23]王青山,王靖宇.高等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初探[J].辽宁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 2) :76-78

24]田春生.试论高等艺术教育的实施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J].肇庆学院学报,2006( 3) :49-51

25]陈菁.论舞蹈艺术与大学生审美[J].时代文学,2009(3) :150-151

26]彭连洲.浅谈数学教学与审美教育[J].职业,2010(2) : 84-85

27]闫寒英.美育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开放性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 :65-66

28]娄素琴.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 10) :79-80

29]朱功春.以审美教育为背景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J].药学教育,2006(5) :30-34

30]高清波,宋菲.浅谈高校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15-17

31]刘琼华.高校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J].青少年研究,2009(12) :36-38

32]蒋冰海.美育学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3]王元骧.美育的功能[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 5) :10.

34]王善忠.美感教育研究[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35]李范的.美育的现代使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6]徐碧辉.实践中的美学[M].北京: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5:270

37]易健.现代美育研究[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0

38]李永策.高师美育课程建设初探[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8(3) :37-39

39]陈建翔.教育美学视野下的教学操作艺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 :47-50

40]冉祥华.大学美育课程的设计与操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177-179

摘自:2011 11 月天 津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13 卷 第 6

   
山东政法学院文化艺术传播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 SDUPSL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解放东路63号 邮编: 250014 E-mail:cmxy@sdupsl.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