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学属于语言文字艺术,隶属上层文化,舞蹈从属于非语言文字艺术,归为下层文化,看似两个文化范畴的艺术形式,实则有太多交集,这种文化交织是具有历史性的。文学作为最被大众熟知的文化传播手段,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舞蹈通过真实的人物肢体表达,则更具体的将某一人物形象清晰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诸多舞蹈作品以文学人物形象为原型,进行舞台化表现,同样的人物形象,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刻画,其中的结与缘妙不可言。相比之下,舞蹈着的人物形象或许更为生动感性,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给欣赏者带来直观、迅速的视觉与听觉冲击,这也是舞蹈这一综合艺术形式作为交流媒介所具有的不可取代的先进性与独特性。
关键词:文学;舞蹈;人物形象塑造
自古以来文学便一直存在于人类社会的聚光灯之下,人类史上最高奖项之一——诺贝尔奖就承认文学对于历史进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舞蹈,则存在于这一聚光灯外,有时甚至作为一种娱乐手段献身于明堂之上,一些有内容有思想的舞蹈并不被大众所见容。然而,在人类历史中,舞蹈与文学在人类交换智慧与信息的过程中都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一、文学与舞蹈形象
(一)中国古代舞蹈与古典文学
想要了解舞蹈的起源与古代舞蹈的发展程度,除了在壁画、彩陶纹刻之中寻找蛛丝马迹外,大部分还是呈现在古代文献之中,白居易《胡旋女》一诗中“弦鼓一声双袖举, 回雪飘飖转蓬舞。”将盛行于唐代的胡旋舞描述的唯美动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写到“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使公孙大娘的剑舞舞蹈形象呼之欲出。这是文学与舞蹈最为浅显、直接的关系。
古代诗、舞、乐三者于一体,互不分离。无论是劳动人民唯美的《诗经》还是屈原浪漫的《九哥》等经典文学作品,其出现与存在本就与舞蹈相依相伴,是有文字可考的乐舞诗。类似张衡《西京赋》、唐代虞世南《咏舞》、清代黄遵宪 《述闻》这类文学佳作用文字把舞蹈形象描述的呼之欲出,舞蹈又将文学诗歌表现的酣畅淋漓,舞蹈与文学自古所结下的缘可谓妙不可言。
(二)文学与舞蹈创作表演
1、文学是舞蹈创作的源泉之一
舞蹈的繁荣程度与一个时期的时代背景、文化积淀密不可分。纵观中国古典舞四个历史高峰——西周雅乐、汉代俗乐、唐代燕乐、宋代民间舞蹈,每一个都是文学发展的繁荣时期。横向观察当今时代的舞蹈作品,有文学内涵的舞蹈,往往更有可能成为经典。例如舞蹈《爱莲说》、《孔乙己》、《家 梅表姐》、舞剧《红楼梦》等。令人欣慰的现象是,但凡一部经典文学作品,都会有舞蹈编导尝试用舞蹈、舞剧形式去演绎。其实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可能话剧去表现的更多,但现实状况是,话剧的观众群数量不及舞蹈的多,因为相比话剧,舞蹈更具艺术性,更有欣赏性,这是我们这门艺术的优势。
2、社会生活是文学也是舞蹈的创作源泉
社会生活是最原始、最粗糙的原料,也是最丰富、最直接的矿藏。文学把这些原材料加以提炼美化,又为我们舞蹈编创提供了方便可取的素材,加之本身的方便、直观,舞蹈艺术实则应该是比文学更直白更艺术化的教科书。文学善于塑造形象,善于表现人的内心活动,舞蹈与之有共通之处,用肢体表达也本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与文学不同的是,文学用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是先诉诸于思维,而舞蹈是直接触及人的感官系统。
文学修养不同,创作塑造出的舞蹈形象也就有很大差别。例如同一个创作元素——人物阮玲玉,有文化底蕴的编导而已编的深刻动人、直击人物灵魂,缺乏文化熏陶的编导则会编的轻浮世俗。同理,同一个舞蹈作品《阮玲玉》,不同文化层次的舞者也会跳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味道。有太多优秀舞蹈剧目都来源于文学形象,表演者去演绎角色之前,必须透彻详尽的了解其文学背景,阅读文学作品,领会其文化内涵,与文学形象进行深度心灵对白,才有可能准确地、有感情地去诠释舞蹈形象,把握精髓演绎经典,从而有更多空间自如地进行二度创作。有越充足的文学储备,才越能够参透舞蹈作品深层次的情感,读出别样的蕴味。单纯注重技巧的作品总会让人感觉苍白无力、不甚尽兴,而富含文献学养分的舞蹈作品往往可以给群众更正面、积极、振奋的力量。例如根据鲁迅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芭蕾舞剧《祝福》,既展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气质,又给人不流于俗套的别样美感享受。
二、 文学和舞蹈塑造人物形象的差异性
文学与舞蹈各自用不同艺术形式将人物形象表现出来,各自发挥了本门艺术的长处,也都能将人物形象刻画的生动而深刻。不同的文化属性就造就了文学与舞蹈在人物形象塑造方便的显著差异性。
1、表现手法的直观与客观之分
舞蹈作为直观的视觉艺术,以人体的动作和姿态作为表现手段,以强烈的情绪和直接的表现为特性,生动鲜明的形态通过视觉直接去作用于欣赏者的思想感情,使其情绪直接受到感染产生共鸣,甚至情不自禁地投入到舞蹈行列。这种动态性的艺术形式使舞蹈具备了超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文学是一门思想的艺术,用许多微妙的细节来成功的塑造形象。在塑造形象时可以同时兼顾很多元素,可以轻松地建造出复杂的环境、丰富的场景、以及丰富细腻的人物形象。文学对于人物形象可以在眼神、心理、思想等细节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饱满深刻的故事情节,灵活自由的场景切换,纠结复杂的人物关系,这些都是舞台艺术所不能满足的。
2、情感表达的具体与抽象之别
舞蹈的魅力在于能迅速传达情感。《毛诗序》中“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表明了舞蹈的种子一直深深根植于人们内心,是一种最原始也是最高级的情感表达方式。《舞赋》中“歌以咏言,舞以尽意。是以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足以证明,在情感的传递方面,文字的表现力远远低于舞蹈。舞蹈的魅力就在于欣赏者可以迅速被舞者富有感染力的肢体语言所打动。例如舞蹈《孔乙己》不仅表现了舞蹈编导对这一文学人物形象的情感认知,对其命运的思考,以及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悟,舞蹈演员的二度创作也体现出演员本身对人物形象的掌控,对舞蹈感情基调的整体把握,这一切情感都具体而直观的表露在观众眼前,让人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演员传递出的情感,从而达到心理共鸣。
而文字的产生就是为了表达,所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事都可以通过文字描绘出来,被人感知。在先生的文字中,对于孔乙己的形象介绍有一句话“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一段对孔乙己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一百个读者,就会有一百个孔乙己的形象。作者的描绘对读者起到的是引导作用,读者依照自己的喜好来构建文学人物形象,不会受到具体形象所限制,可以给读者留下无限深邃的空间来想象和回味,这也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古代诗、舞、乐相存相依,其中的社会原理、政治关系是带有特定时代色彩的。单纯为艺术的艺术、超越阶级的艺术、与政治对立的艺术实际是不存在的,万物相生相长,没有绝对独立的学科,学科的交叉是一种可喜的现象,相互汲取营养,才能长期存在发展。舞蹈的发展必然要与音乐、文学结缘,互为鱼水,才能创作出富有灵魂意识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王克芬,《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09
叶文宪,《话说中国精神文化遗产》,学林出版社,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