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美育研究 > 正文 〉

蒋臻:关于高校音乐美育的重要性及建议

来源:山东政法学院文化艺术传播研究中心 发表时间:2014-09-15 21:24:12字体大小:

关于高校音乐美育的重要性及建议

蒋 臻

摘 要文章讨论了高校实施音乐美育的重要性,论述了高校音乐关育的本质,针对高校音乐美育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健词音乐美育;音乐教育;审美能力

音乐美育是美育中最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最具有感染力的形式,它对人的全面素质培养有着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高校实施音乐美育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高校学生尤其是工科院校学生比较善于逻辑思维,但其想象、直觉、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较弱,对于其全面发展不利,而音乐美育可以弥补这些不足。音乐美育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而且对人的智力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音乐美育通过其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悦性,既能有效地激发人的热情,也能有效地诱 发人的创造性。

首先,音乐美育可以开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音乐作品有着丰富的潜在内涵,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多动态结构,它具有激发和调动欣赏主体心理活动的召唤功能。优秀的音乐作品最能充分地调动欣赏者依照自己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势进行再创造的积极想象力。经常参加音乐美育活动十分有助于培养和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其次,音乐美育可以诱发人的灵感思维。音乐艺术活动能够积累美感经验和提高艺术修养,而美感经验与艺术修养能够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潜意识诱发、激活人们的灵感思维, 它们常常成为人们创造的“契机”。灵感的产生有其相应的 “契机”和适宜的心理状态,而音乐美育所积淀于人们心中的艺术修养和正在进行的音乐美育活动,则能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为人们灵感的产生提供契机和准备良好的心理状态。

此外,从心理学角度看,音乐美育活动有利于开发大脑的潜能,使主管逻辑思维的左半脑与主管形象思维的右半脑得以充分开发、协同发展,从而充分调动创造灵感。音乐美育中的演奏活动,可以解决一般实践活动中左手使用少的问题,使右脑的潜能得到开发。同时,音乐欣赏与演奏,还可调节大脑左、右半球的活动节奏,使其有规律、有节奏地交替运动,协调工作,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人类生命的意义,不只是在于人的生存、发展和创,还在于人的精神与宇宙的融合。音乐美育通过艺术形象的表达, 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人们对客观现实的。它可以给人以思想影响,帮助人们提高政治觉悟,形成崇高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总之,音乐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音乐美育的界定

“音乐美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音乐艺术内容,按照音乐美的规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音乐审美教育,以促进人的素质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音乐美育与音乐教育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音乐美育具有超功利性。音乐美育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只有间接的功利隐含其中。而所谓“间接的功利”的意思,既不是指物质功利,也不是指直接功利,更不是指单一功利,而是一种精神性的、间接性的、综合性的功利。学生欣赏歌曲,并不能直接满足他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但能给他们提供巨大的精神性的享受与情感愉悦,也能从中获得 许多方面的益处。如歌曲《洪湖水,浪打浪》,人们之所以喜爱它,并不是因为它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欲望,而是因为它 以动人心弦的曲调唱出了对党的热爱、对家乡的赞美,歌声婉转悠扬、明快绮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听了它,可以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美的享受。因而音乐美育的“超功利”, 旨在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完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

第二,音乐美育强调诉情性。音乐美育运用旋律、节奏等手段塑造听觉形象,主要是诉诸人的情感,通过听觉的联 想与想象再现生活中的实际事物。如我们聆听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时,可以欣赏到:钢琴构建的声音是一个明净、疏疏落落、时常出现长音带有清淡笔调的旋律。这种旋律的变化,刻画出一个空旷的海面,月色交相辉映、天水一色的景象,创造出一种带有朦胧色彩的印象主义音画,把学生置于 这种意境和气氛所激起的感情中去。使他们在音乐审美中怡情悦性,获得一种精神享受。

第三,音乐美育手段的审美性。音乐美育的审美方法自由、灵活。音乐美育的教育功能不是耳提面命式的、强迫灌输式的,而是通过以情动人、细雨润物式的审美感化途径, 令人激动得如醉如痴,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与鼓舞。当学生体验到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时,他们自己原有的情感也会随之变得深刻和强烈。例如:现在的学生,从未有过战争的经历,但是,每当他们演《游击队之歌》这首描写抗战的音乐 作品时,会自然地产生一种对战争的感受,并会激起对日本 军国主义的仇恨和保家卫国的热情。学生接受音乐的过程 中,其情感不仅在量上得到拓展,同时在质上也会得到提高 和升华。而情感在质上的提高和改造,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使学生从音乐审美中获得极大的精神愉悦和满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提纯和教育。

()对高校音乐美育实施的几点建议

加强高校音乐美育,是为了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能够跟上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关注人才素质培养的改革发展趋势。音乐美育教育能收到很好的成效,关键是观念要更新。众所周知,音乐美育教育不同于严格 意义的知识教育、道德教育。音乐美育是完整的人格教育, 是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因而音乐美育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对教学计划的安排、教育内容的选择 以及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运用,都应按照音乐美育实施原则的要求。同时还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对教育 目标进行调整,以使其更适合具体的教育对象, 更符合音乐美育实际情况。

如何在大学音乐美育的实施中,做到为审美而教,为情操而育,笔者试图从以下几方面人手,谈谈自己的认识。

1.选择合适的音乐美育教学模式

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模式都有它特定的目标、条件和范围。我们应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否则 音乐美育就会演变成纯音乐教育,而背离了音乐美育所要达到的培养完善的人的目标。

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音乐美育教育是改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开发大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种美育教育。其音乐美育教学的模式应该选择:以培养和发展学生情感和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下,音乐美育教师应根据教育的目的,选择好音乐作品,用语言描绘、音乐渲染、电化教育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学习情境。在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音乐美的基础上,要求他们以各种方式参与到音乐作品中来,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动耳、动脑 又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音乐审美意识提高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他们对艺术家、艺术作品等方面, 自由地作出反应。同时要让学生知道,同一首音乐作品可能有不同的、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要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敏感性、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形式。在这一阶段,还可以结合文化史、美学史、音乐史和其他艺术的发展史,进行综合与比较的审美教育,以拓宽他们的知识结构,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纯化他们的审美境界和人生境界。

2.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

音乐美育教育是一种融哲理于情感之中的音乐教育的方式之一,因而音乐美育课堂教学,必须要改变坐着不动死板地上课和教师机械地讲授概念、范唱的传统。它应成为音乐美育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双向交往相互教育的领地。要求教师把握好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要善于以自己的积极情绪引导学生,还要因势利导,善于激发、控制、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全身心投人,其情感得到释放并引起共鸣。只有教与学两个方面共同积极参与,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营造课外音乐美育的氛围

学校音乐美育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应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音乐艺术活动。课外音乐艺术活动是音乐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方式,它与音乐 美育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课外音乐美育活动可以比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更为广泛,更为多样,更具有经常性、广泛性和群众性。

学校开展的音乐美育活动有歌咏比赛、音乐欣赏讲座、文艺表演、音乐沙龙、各类音乐演出等许多不同的形式,还可以与各类游戏结合,运用艺术设计一些专题性的音乐美 育活动。但要替惕这样一种潜在的错误思想认识,即认为让学校开展文艺比赛活动,就是开展了音乐美育。这种认识是违背素质教育所提倡的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成长的全过程的。比赛活动固然有利于音乐美育的开展,但不是学校音乐美育活动的代名词 。

学校要营造浓厚的音乐美育氛围,应提供各种设施,校园建设要突出其音乐艺术内涵。学校音乐美育氛围的建设, 还要注意学校自身的地区、科类特点来突出自己的特色。以上几点是笔者对高校实施音乐美育工作的建议。作为音乐美 育教师,我认为,在音乐美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不断总结,使之形式灵活多样,而又适应全面素质教育要求,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

参考文献

1.胡显章等.文化素质教育与创造性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参考.2000.(4):26.

2.徐希茅等.音乐美育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1.2.

3.蒋国忠.大学美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摘自: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59月第3)

   
山东政法学院文化艺术传播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 SDUPSL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解放东路63号 邮编: 250014 E-mail:cmxy@sdupsl.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