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美育研究 > 正文 〉

蒋涵:加强音乐美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来源:山东政法学院文化艺术传播研究中心 发表时间:2014-09-29 21:28:59字体大小:

加强音乐美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蒋涵

加强大学生音乐美育对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大学生首先喜爱音乐、欣赏音乐,继而品味音乐,到最终运用音乐来提高自身素养,是高校深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创新大学生音乐美育的理念与方法是素质教育实践的迫切需要。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言:“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 目的者也。“音乐美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音乐作为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对陶冶性情、启迪智慧、提高修养、培育气质、净化心灵、塑造品格都有十分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毕业后将成为社会的引领者其整体素质的高低将影响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通过音乐美育强化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使其身心得以和谐发展,成为心理健康、情趣高雅、热爱生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大学生实施音乐美育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偏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能够识读简谱、五线谱的为数不多,学历史和古代文学的学生不懂古典音乐的也大有人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我们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方面音乐教育的功利化直接挤占了音乐美育的应有空间。当前,学习音乐的目的大致可归为两类:一是学习、一门技艺,作为将来从事的职业或者步入社会的‘助推器’;二是通过学习音乐,提高自身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前者是职业音乐教育或者功利音乐教育的目的后者是音乐美育的归宿。诚然学习一门技艺获得生存能力,对一部分专业人士而言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面对绝大多数人的音乐美育不能过于功利。

另一方面,我国的音乐教育发展阶段功能性倒置且各阶段相互割裂。近些年来许多家长非常注重自己孩子的全面发展,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不惜花钱让他们参加钢琴、小提琴、舞蹈等各种艺术培训班,希望通过参加这些培训班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但是许多孩子面对这样的培训班感到无比痛苦因为这些培训班挤占了他们课余休息、玩耍的时间,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学习负担。因此,孩子们缺的并不是音乐课,而是音乐带给他们的美的享受和愉悦心情。当孩子们在读中学时,升大学的压力迫使他们已无暇顾及音乐学习,学校里音乐课也经常被考试的主干课所挤占。孩子们面对沉重的考试压力音乐美育更是无从谈起。到了大学学生有各自的专业,学校也很少主动开展系统的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育,这进一步导致了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偏低。

音乐素养是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人文素养对大学生学好文化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音乐与众多学科都存在着密切联系比如音乐与文学。著名作家叶文玲曾讲道:“音乐和诗是天然契合的艺术。”作家赵鑫珊说:“莫扎特的音乐是旋律化、和声化和节奏化了的唐诗。“也就是说文学与音乐是相通相融的,根据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创作出来的《梁祝》就是典型的例子。音乐与历史也密不可分,歌剧大师瓦格纳说过:“艺术永远是社会制度的一面镜子。”劳动人民在人类历史进程的每个阶段都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我们通过对这些音乐作品的感悟可以更好地感受人类发展的历史足迹。音乐与理工科同样关系密切,德国哲学家谢林讲道:“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家霍夫曼补充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两句话道出了音乐与建筑之间妙不可的关联。其他学科也都与音乐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音乐美育,有助于其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

音乐美育也是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它能够很好地启发人的灵感提高人的创新能力。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认为:“艺术和科学是相通的,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学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这枚硬币就代表了文化。“当前,我们国家正在着力推动自主创新努力构建自己的创新体系,提高国家竞争力。大学生是将来创新活动的主要担当者。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音乐美育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的呼唤。

二、树立正确的音乐美育理念,健全音乐美育工作体系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 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可见美育已经融入了我们国家的既定教育方针。音乐美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过程中必须包含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实施音乐美育,必须注重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必须认识到,音乐美育不等同于专业的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是针对少数人的,是通过音乐知识的传授和音乐技能的培养,使其成为音乐领域的专门人才,培养的是音乐的“生产者”。而音乐美育则是以音乐为主要载体,按照美学原理和教育规律对多数人进行的审美教育,目的是促进人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和身心自由和谐的发展。其对象是音乐的“消费者”。因此,不能把专业音乐教育的理念与方法简单移植到音乐美育中去。

大学生音乐美育理念的确立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具有非功利性,它的客体是全体大学生其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其次它具有愉悦性,开展大学生音乐美育。要采取大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要通过音乐美育让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第三,它具有审美性,大学生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具有较强的审美和鉴别能力,要通过音乐美育促使其审美能力的提高,并培养他们善于发现美的能力。

开展大学生音乐美育,高校应着力构建网格式、立体化的音乐美育工作体系即专业与非专业相结合、学校组织与学生自发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大学生音乐美育可以借助于多数大学开设有音乐专业的天然优势,在那些既有较高文化素养又有较高音乐素养的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音乐美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要有组织地开展音乐美育制定系统的音乐美育方案,有重点地组织大型、系统的音乐艺术活动如大型交响乐欣赏、周末音乐会等。在学校有组织地开展音乐美育的同时,大学生应以各种大学生艺术社团为依托,积极自发地组织开展音乐艺术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尽享其乐。学校要面向全校开设音乐赏析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课堂学到更多关于音乐的知识和技巧,并在课外活动中加以应用、吸收和发展。大学生不必把音乐美育的场所仅仅局限在校内,因为社会上会经常组织一些高水平的音乐欣赏活动,大学生可以积极参加。我们的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每天也都在传播众多的音乐作品,对这类音乐作品。大学生要有鉴别地吸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另外学校还应建立起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音乐美育评价体系,促进音乐美育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只有建立起这样的音乐美育体系,才能收到有效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良好效果。

三、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开展音乐美育

对大学生实施音乐美育要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作为载体,这样才会取得理想效果。荀子《乐论》指出:“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化人也速。“但音乐却有正声”和“奸声之分”。“乐教”的目的之一是以“道、治、欲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

德国诗人歌德也曾说过“鉴赏力不是靠欣赏中等作品而是最好作品才能培养出来的,所以我只让你欣赏最好的作品。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喜欢追赶潮流,这也正是流行音乐在校园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但大学生音乐美育应该始终把优秀的音乐作品放在首位坚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继承发展优秀的民族音乐、借鉴吸收世界优秀音乐作品精华的原则。

江泽民同志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音乐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一科学论断,选取那些能够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作品作为音乐美育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些作品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 爱国报国的崇高信念。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优秀文化其中有不少优秀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也是我们音乐美育的重要载体。比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被誉为维吾尔族音乐之母的“十二木卡姆”流传于云南丽江的“纳西古乐”以及各个地方的戏曲、民歌等,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含量丰厚、艺术特色鲜明高校如果能将这类音乐作品很好地融入音乐美育,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在大学生中普及高雅艺术是我们一贯的追求。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世界各国都有自己创造的优秀音乐作品,在大学生音乐美育中要加强对这些优秀音乐作品的介绍和赏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

音乐美育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他们也进行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是要真正实现音乐美育观念的转变,探索出更具成效的音乐美育方法,我们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岚清,教育访谈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蔡元培,美育。载于:教育大辞书。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

3周远清、阎志坚。论文化素质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徐希茅、傅利民、邹建林、杨九华。音乐美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蒋涵,郑州大学音乐系教师

(摘自:《美育》127页、128页)

   
山东政法学院文化艺术传播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 SDUPSL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解放东路63号 邮编: 250014 E-mail:cmxy@sdupsl.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