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曹仁方
摘 要:音乐教育是美育不可缺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具有培养人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完美人格的功能。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美育功能,已成为现代音乐教育教学研究不可忽视的课题。本文从音乐教育美育功能发挥的前提入手,通过阐释音乐教育美育功能的主要表现:美化情感、塑造德性、开发智能和保持身心健康等,并指出了当前我国音乐教育美 育功能发挥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音乐教育 美育功能 途径
音乐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是听觉、情感、审美的“合体性”艺术,它采用艺术化的声音,反映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并向人们传播思想感情信息,给人以精神的启迪和美的享受。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形象”具有非语义性、多解性。虽然音乐的逻辑概念表达与相比要模糊得多,视觉直观表达与文学、绘画相比要抽象得多,但它能从听觉的途径快捷地影响情感,触动灵魂,有着其它艺术所不能代替的价值。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业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取向。因此,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价值,利用艺术作品特有的形象性、感染性、愉悦性等特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美育功能,成为现代音乐教育教学研究不可忽视的课题。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对人们的情感发展、德性发展、智能发展和身心健康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论述音乐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功能。
一、美化情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节奏与乐调有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滋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丑化。”音乐所演绎的情绪与意境,带给人的精神享受是无穷无尽的,优秀音乐作品的美化情感功能也是难以估量的。
音乐的美育功能之所以能起到美化情感的巨大教育作用,就在于“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音乐美育以这种“最情感的艺术”为观照对象和教育手段,使受教育者能够以感性的方式(无论是聆听欣赏还是唱奏表达)直接体验音乐作品蕴含和表现的情感,获得情感上的感染、满足、宣泄、升华,形成一种精神上的“高扬状态”。例如,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首《义勇军进行曲》就曾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战斗到最后一刻;在今天,一曲《爱的奉献》唱出了人们心中共同的心愿和大爱的情怀,多少人慷慨解囊支援灾区,资助那些素不相识的失学儿童,关心那些失去亲人家园的灾民。
音乐美化情感的功能,还能激发人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热情。音乐审美作为人类实践的精神超越层面,是一种创造性的、自由的活动,它的创造性可以使人从自然的,甚至“异化”的存在状态中超拔出来。当今的大学生承担着繁重的课业和就业压力,再加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使他们终日忙碌,疲惫不堪,无所适从,出现精神上的困惑、偏差、焦虑,而优美的音乐常能使人从现实的羁绊和精神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得到感情的释放和精神上的超然。音乐以它独特的功能———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形态美来感染和影响着人们,促使人们树立起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建立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塑造德性
音乐的美是以善(道德伦理)为前提的,并且总是表现着善的内涵、以善为旨归的,正如别林斯基所言:“科学和艺术也是为最高的善服务的,而这最高的善同时就是最高的真和美。”音乐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瑰宝,它与文学、美术、舞蹈等艺术门类一样,浸透了社会精神,一切高尚优美的音乐艺术都包含着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道德情操和道德理想。对音乐的这种伦理内涵,安塞尔美的说法是:“音乐的形成力是人的伦理的本质的表现行为,也可以说音乐是人的伦理的美的表现。”音乐作品必然以音乐美的形态把这些具有教化意义的内容外化出来,作用于人们的道德人格。
中国古代也十分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孔子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并强调音乐在人格塑造、立国兴邦中的作用,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他们都认为音乐可以修身养性,培养品德。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没有音乐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的理论,强调音乐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肯定音乐对于改造社会、教育人等方面的作用。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它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升华,是沟通人类情感的桥梁,能够让人得到一种高尚的感动与共鸣。
三、开发智能
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还有助于铸造智能人格,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人物都曾受过音乐方面的训练,或在音乐方面有一定的造诣。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同时又是音乐家;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是位小提琴手;中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有极高的音乐修养;英国前首相希思是指挥家;西德前总理施密特是一个很好的钢琴手;波兰前总统帕德莱夫斯基是著名钢琴家;尤其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不仅从小学小提琴和钢琴,而且他还认为音乐有助于科学活动,它能帮助科学家们造成适合创造思维的情绪。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的科学上的成就,很多是由音乐启发的。”智能即人的认知能力,它主要由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因素构成。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对这些能力都有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开发作用。
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对智力和创造力的影响最明显的地方就在于促进以听为主的感知觉的深化。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通过聆听欣赏和唱奏乐曲,对音高、音色、音响的强弱等的差别,感受日渐敏锐、反应日渐准确、把握日渐细微,其感官、大脑皮层在乐曲变化万千的音响的良好刺激下,功能愈益完善,处理和分析听觉信息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还有利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能力。音乐心理学家梁承谋教授认为:音乐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因其听觉刺激的瞬时变化特点和起伏波荡的旋律、节奏而非常容易引发联觉和联想,易于改变人们惯常的固定认知模式并触发想象,“使人进入一个无意想象丛生的幻想世界”。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之所以有助于想象力的提高,根本原因就在于音乐能激发起人的情感活动,是情感“点化”出了丰富的想象,是情感在“浇灌”着想象力的生长发展。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对于学生智力、创造力的开发,对于开拓型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音乐教育能促进智育的积极发展,它可以启发灵感,刺激想象力、创造力,与智育相辅相成。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是无限的, 它推动着世界的发展,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
四、保持身心健康
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它可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对于音乐的保健医疗作用的认识古已有之。在中国古代论述音乐医疗作用的书籍很多,《左传》论述有音乐和疾病关系的文字:《乐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五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毕达哥拉斯认为,可用音乐,用某些旋律、节奏治疗人的脾气和情欲,并恢复内心能力的和谐。他还认为,适当享用音乐可以大有助于人身健康。
优美的音乐可以使人调整心理,解除疲劳,修养身心,获得精神上的放松,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悠扬的音乐可使人的愉悦心情得以升华,获得心理上极大的满足感,也可以使不良的情绪得到宣泄。研究结果表明,不愉快情绪会使体内产生对神经、心血管等组织有害的物质,能引起各种溃疡、癌症、心脏病等;而愉快的情绪则能使血液中有利于健康的化学物质增加。许多音乐家的长寿无不与愉快欢乐的情绪有关。另外,体育表现为外在的情感运动,它与音乐从不同的方面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音乐以其和谐、起伏的律动使人获得一种快感,它能使人的自身能量随着音乐情感的引发而得以释放,从而获得能量转移后的快乐,得到积极的休息。同时音乐也能使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由此可见,广泛地培养音乐人材,不断提高人们的音乐水平,对于把音乐应用于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开发特色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全新教育理念的体现。当前,世界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国与国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就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培养具有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在关注必不可少的职业准备等应用层之外,还应该注重人文知识的吸纳和内化,深化为人文精神。音乐教学应充分发挥音乐的人文关怀精神,把学生培养成既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又有深厚的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的人。要做到这些,音乐教育就要充分发挥其美育功能,结合当今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来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首先,需要营造一个美的氛围。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建设人文校园,营造一个美的氛围,就是全面营造人文教育的环境。加强校园艺术文化建设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蒙的主要形式,校园艺术文化具有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天然功能。从幼儿园到大学,人生启蒙有意义的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 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品质、行为价值及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因此,积极进行音乐学科建设,设置必修课、选修课,组建合唱团、舞蹈队及其他文艺团体,定期举办校园艺术节等活动,是提升音乐教育美育功能的重要途径。
其次,要对音乐课程进行整合。将音乐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其他课程中适当引入音乐教学的一些手段,这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美术鉴赏中的相关音乐欣赏;诗歌朗诵中的配乐诗朗诵等。这是提升音乐教育美育功能的一个崭新的途径。另外,教师还要从生活中寻找新鲜的切入点,融会贯通,从生活中寻找灵感,使学生在欣赏或创作音乐的同时回归生活,回到自我。长期坚持这样做,学生就会在几年的音乐学习中形成一条完整的音乐思维链。这种综合的贯通过程即人文主题的呈现过程和音乐体验的过程,其最终走向就是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获得。
最后,需要开设一些特色的课程。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适应自身发展以及应对校际间竞争的需要,各学校应适时开设特色课程。特色课程可依据各高校的区位优势,结合所在地区的民俗、文化、民族等地域人文特点,充分注意挖掘与吸收教学内容的人文因素,开设创新性强、教学效果突出的课程。尤其是深受青少年喜爱的流行音乐,教师应加强对其时代感的正确理解及相关技术的感悟和学习, 积极主动地组织和引导学生把握流行音乐,提升欣赏水平,填补流行音乐教育的空白。教师可以根据新的课程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研究,结合音乐教育与人文科学教育的有关特点编写系统的教材,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
总之,音乐有着非凡的魅力、奇特的功效,它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也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21世纪人类科技、交通、信息及经济高速发展,人才成为生产力要素的关键因素。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是一个重要领域,而音乐教育是以音作为独特艺术形式的审美教育。重视实践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重视音乐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功能,提高和完善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元培.教育大辞书:美育条目[Z].商务印书馆,1974
[2]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 社,1995.
[4]王次沼.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2.
(摘自:美育美学研究 2009年12月号上旬刊 文教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