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美育在德育中的意义
文\王本谦
摘要:音乐作为一门艺术, 蕴藏着强大的情感魅力。音乐可以潜移默化地使人们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它的社会作用是任何抽象说理教育所不能代替的。音乐美育是培养青少年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情操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音乐美育 德育 意义
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要使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新一代在校求学的年青人朝气蓬勃、刻苦勤奋、充满理想,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有着充沛的精力。他们学习成长的过程,也是他们思想觉悟、道德品质、理想情操形成的过程。如何引导他们向着健康、正确的轨道发展,是学校德育教育所面临的中心课题。音乐美育就是培养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情操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音乐的特性与功能。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是用音乐创造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操,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音乐可以潜移默化地使人们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它的社会作用是任何抽象说理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它在人们的心理上和生理上所引起的直接共鸣有感奋作用,也是文学、戏剧、舞蹈和绘画的艺术门类所不及的。它对于高尚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培养,尤其对青年人的品德修养和智力发展都会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1.音乐具有以情动人、潜移默化的作用;
音乐产生于人的心灵深处,它是人类情感的产物,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音乐不像“ 礼”是用条文、规则、说教的方式来规范人们的言行,音乐是用音响的魔力,通过陶冶人的情感,唤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其产生的作用往往是深入到人们的内心深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指出:“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节奏与音调有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适合,他们就会拿来浸润心灵,心灵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
2.音乐能使人道德高尚;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和影响着人的思想感情。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审美趣味,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塑造完善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世间的真、善、美,而好的音乐则是真、善、美的统一。柏拉图指出:“音乐是一切国民的必修课。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做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通过美的音乐教育,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情操,使人终身向善。因此,我们可以说,追求真善美的音乐与追求真善美的道德情操,在德育意义上是统一的。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充分说明了音乐美育与德育相辅相成的关系。
3.音乐寓教育于愉悦之中;
康德认为,美是主观的,没有功利的,音乐是一种美的游戏。好的音乐既可使人精神愉悦,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它的作用往往是通过美感作用来完成的,还因为音乐本身是一种能量,当听觉把这种能量传送到人的高级神经中枢大脑时,大脑的功能便会得到改善。由于音乐的旋律、速度、节奏、调性及色彩的不同,将产生镇静、兴奋、情绪调整等作用。一天工作之余听听轻松的音乐,能驱散疲劳。临睡前听一首速度缓慢、节奏松驰的音乐,还可以摆脱繁杂的思绪,加快睡眠。
4.音乐具有改变社会风气的力量。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成才的关键首先应该是道德品质的形成。“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来弥补”,诗人但丁曾这样说过。孔子认为,教育人“成才”不外乎三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正义》中将“成于乐”解释为“乐以冶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指出了音乐对人的思想道德的影响。音乐体现的形态之一是情感,而情感的内在根源是对事物的真善美丑的认识,外在根源是对社会行为善恶的判断,这就是审美。因而,人的感情就是人的思维道德的折射。乐对于人的精神感染是直接的、强烈的,往往又是潜移默化的。优秀、健康的音乐,可以鼓舞人们的斗志,振奋精神,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高尚情操;那么低级的、庸俗的音乐,同样可以起到腐蚀人的心灵,涣散革命斗志,败坏道德品质,污染社会风气的作用。
二、音乐美育的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中小学生占全国人数近1/4左右,他们是若干年后的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一大批生力军,他们能否在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的同时,受到良好的社会主义音乐美育的陶冶,得到丰富而充实的精神生活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对于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发扬,永葆社会主义事业旺盛的生命力,将起着重大的作用。现在的中小学生是决定我们20年后社会基本面貌的新一代,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尤其是中小学校的领导应当将音乐美育能看作是整个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培养新一代的百年大计。 中小学生从7岁到19岁正是他们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艺术感受能力和审美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他们精力旺盛,未知欲强,思想活跃,感觉敏捷,有好奇心理,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健康发展,在赖于生活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在学校里接受德、智、体、美全面的教育,其中音乐美育,不仅能使中小学生获得各种不同音响的听感辨别能力,建立起欣赏音乐的兴趣和习惯,而且还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起他们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和审美判断力,充分发展他们的艺术想象力,不断丰富他们的感情生活体验,使他们的思想境界更加高尚。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而高等学府担负着向社会输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现今的大学生至少有80%人没有经过良好的音乐美育教育, 绝大多数学生均属音盲和半音盲,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十分低下,更谈不上欣赏、理解音乐。这同大学生的身份不相符合,对他们来说真是一种可悲的缺憾。在大学里开设公共音乐普修课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弥补这方面的缺憾,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发展聪明才智, 而且通过音乐美育教育,又有助于培养和提高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促进他们思想品德的修养和提高。
三、音乐美育是培养青少年高尚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的重要手段。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期,旧的价值观念正在转变,新的价值观念正在形成,社会价值观呈现出极其复杂的多元态势。在这种形势下,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的价值追求难免为多元易变,容易步入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针对这种现状,音乐美育作为实施德育渗透功能的重要阵地,较好地承载了德育实施的“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功能,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深人细致的工作,音乐美育在学生德育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摒弃了传统德育工作中枯燥的道德说教形式,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得到心灵上的净化,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很好地实施德育的渗透功能。各级学校的在音乐课教学中,向学生展示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有选择性地选择一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音乐作品进行歌唱、欣赏。通过歌唱、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艺术的美,激发他们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音乐课教学中感受到祖国山河之壮丽、家乡之美好,感受劳动的喜悦,感知革命战争历程的艰辛、革命英雄形象的高大,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形成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认为:“音乐是万德胚胎的源泉。不为音乐所动的人,我必定把他比做木石。假使身充教师而不会唱歌,那简直没有为人师的资格。”中西方传统的音乐思想都表现出了音乐具有德育功能的观点,孔子和柏拉图甚至“都不把音乐当做审美的对象,而把它当做治国的手段”。音乐美育是学校德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全社会尤其是教育部门都应重视音乐美育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从根本上改变音乐美育在现行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状况,积极为广大青少年创造良好的音乐美育环境,对他们从小进行循序渐进的、由浅入深的、有系统的音乐教育,用高尚的音乐陶冶他们的情趣和美感,启发智慧,逐步培养和提高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才能使青少年茁壮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摘自:黄河之声 YELLOW RIVER OF THE SONG 2010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