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美育知识 > 美术知识 > 正文 〉

美术术语(一)

来源:山东政法学院文化艺术传播研究中心 发表时间:2015-04-17 15:15:44字体大小:

  1、中国画中的术语
国画表现形式: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璜。人物画从晚周至汉魏、六朝渐趋成熟。山水、花卉、鸟兽画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科。五代、两宋流派竞出,水墨画随之盛行,山水画蔚成大科。
丹青:< 汉书?苏武传>:“竹帛所载,丹青所画。”杜甫<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民间称画工为“丹青师傅”。也泛指绘画艺术,如< 晋书?顾恺之传>:“尤善丹青。”
  院体画: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
  文人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在宋代已有发展,而至元代大兴,画风趋向写意;明清和近代续有发展,日益侧重达意畅神。在魏晋、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时期,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风俗画:始于汉代,如辽阳、望都等地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等。唐代韩滉《田家风俗图》、五代李群《孟说举鼎》、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南宋李嵩《货郎图》等,均为一代名作。南宋时在临安(今浙江杭州)流行一种“堂画”,亦称“风俗画”。
  界画:起源较早,晋代已有。将一片长度约为一枝笔的三分之二的竹片,一头削成半圆磨光,另一头按笔杆粗细刻一个凹槽,作为辅助工具作画时把界尺放在所需部位,将竹片凹槽抵住笔管,手握画笔与竹片,使竹片紧贴尺沿,按界尺方向运笔,能画出均匀笔直的线条。界画适于画建筑物,其它景物用工笔技法配合。通称为“工笔界画”。
  金碧山水:以泥金﹑石青和石绿三种颜料作为主色﹐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钩染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宫室楼阁等建筑物。现代画坛杰出的金碧山水大家首推为张大千先生。当今国内金碧山水画名家;祁恩进、满云林、许俊等。
  浅绛山水:在水墨钩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浅绛山水画法特点是素雅青淡,明快透澈。
没骨:没骨的画法创始於北宋徐崇嗣,仅用彩色描绘,不加勾勒,谓之“没骨花”。 清初没骨画法的代表人物恽寿平,以没骨法自榜。
  2、西方绘画中的术语
  饱和度:即色度,如大红就比玫红更红,这就是说大红的色度要高。黑白灰是“色度=0”的颜色。
  明度:指颜色的亮度,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明度,例如黄色就比蓝色的明度高,在一个画面中如何安排不同明度的色块也可以帮助表达画作的感情,如果天空比地面明度低,就会产生压抑的感觉。
  冷色与暖色:冷色和暖色没有严格的界定,它是颜色与颜色之间对比相对而言的。如:同是黄颜色,发红的看起来暖和,发蓝的看起来寒冷。蓝、绿一边的色相称冷色,它使人们联想到海洋、蓝天、冰雪、月夜等,给人一种阴凉、宁静、深远,死亡,典雅、高贵,冷静,暗淡、灰暗,孤僻,面积较大,寒冷,忧郁,悲伤,宽广、开阔]的感觉。如在炎热的夏天,人们在冷色环境中,也会感觉到舒适。红、橙一边的色相称暖色,能带给人温馨、和谐、温暖的感觉。这是出于人们的心理和感情联想。它会使人联想到太阳、火焰、热血[视觉近,饱满,张扬,激动,暴躁,血腥,象征生命,火焰,愉快,果实,明亮等,因此给人们一种温暖、热烈、活跃的感觉。
  空间感:是画幅中物象与物象、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物象之间的空间距离感觉。表现空间感除了近大远小的形体透视原理之外,还要运用近实远虚,以及近鲜明、远灰暗的色彩透视对比手法。
  构图中的术语
  构图:1、水平式(安定有力感)2、垂直式(严肃端庄)3、S形(优雅有变化)4、三角形(正三角较空,锐角刺激)5、长方形(人工化有较强和谐感)6、圆形(饱和有张力)7、辐射(有纵深感)8、中心式(主体明确,效果强烈)9、渐次式(有韵律感)10、散点式(有受边框约束,自由可向外发展)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透视中的术语
  透视:“透视”(perspective)一词原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指在平面或曲面上描绘物体的空间关系的方法或技术。最初研究透视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即成该景物的透视图。后遂将在平面上根据一定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称为透视学。
狭义透视学特指14世纪逐步确立的描绘物体,再现空间的线性透视和其他科学透视的方法。现代则由于对人的视知觉的研究,拓展了透视学的范畴、内容。 广义透视学可指各种空间表现的方法。
  焦点透视:是指以人的眼睛为视点(固定视点)出发,对所观看到的一定视域范围内的物象,逐渐向远处作垂直于画面的平行线,随着与视点距离的推远,这些平行线最终会聚焦于视平线上的一点,并且在二维画面上产生三维空间的感觉,即合乎再现物象实际空间位置的现象。
  平行透视:即在固定视点、视向、视线的前提下,观察的物象反映在画面中出现与画面平行的面,且其他与画面垂直的平行线交与一个主向灭点。
  成角透视:又叫“余角透视”或“二点透视”,从其名称上不难看出,在视点、视向、视线固定的前提下,它有两个消失点。
  散点透视:是一种移动的、多视点的透视。(讲究在作画时移动视点,打破一个视域的界限,选取多个视域的物象, 并将它们有机地组织到一个画面里。可以说这种透视原理在构图取景时更自由、更灵活,能达到广览博取,随心经营的目的。在一幅画作中可取此山之头,彼山之尾,也可选取那令人心旷神怡、姿态婀娜的一隅物象,融会于心,以表现物象的多姿多彩。)
  色彩透视:又称空气透视。由于我们生活在自然空间之中,所以无论物象离我们的视点是远还是近,中间不会是绝对的空虚,而是夹杂着空气,甚至是雾气。而物体的色光又必须穿过空气或者雾气这一介质达到我们的视点,因此随着物象与视点远近的变化,会产生同等物象固有色色彩的强弱变化。即物象离视点越近,色相越明确,色彩的浓艳度越高,色彩的对比度也越强,且在色调上倾向于红、黄等暖色调。相反,物象离视点越远色相越模糊,色彩浓艳度越低,色彩的对比度也越弱,且在色调上一般呈现蓝、青、紫等冷灰色调。
  隐没透视:又称消逝透视。它是西方绘画中常用的透视现象,主要强调自然物象在不同距离下的明暗及清晰度的强弱变化。即在物象的大小和细部不变的前提下,离我们视点越近,明度越高,清晰度越高,轮廓也越明确。相反,离我们视点越远,明度越低,清晰度越低,物象的轮廓也越模糊。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题三远法。
  高远:即低视点仰望物象构图取景,是不固定视点的对山形整体变化的观察,表现的是山的清楚明亮、巍峨耸峙、明了突兀。(图介绍:顶天立地、气势雄壮、突兀,凝造了一种抬头仰望、撼人心魄的视觉效果。)
  深远:即一种由山前窥山后的远眺,其精妙之处重在“窥”字带来的前山遮挡、远山微露的感觉。(图介绍:近处雪中山颠浑圆雄厚,沟壑巨大幽深,与远处峰峦掩映,营造出一种清远、荒寒、深邃的山水画意境。)
  平远:在构图取景中多表现开阔的场面。(图介绍:近景秋树、窠石、溪流相互交映,远景峰峦、荒原莽莽,沖澹而飘缈。自前景而望远景,层次分明,境界开阔,纵深的空间距离感表现的淋漓尽致,一派秋高气爽的优美风光尽现眼前。)
  写生与临摹
  写生:一般写生不作为成品绘画,只是为作品搜集素材,但逐渐发展也有的画家直接用写生的方法创作,尤其是印象派的画家,经常利用风景写生,直接描绘瞬间即逝的光影变化,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外光派画家”。 西方画家非常重视写生,主要以写生来搜集素材;中国画家则一般主要依靠看和记忆,有的画家也“临渊摹笔”,但绝大部分古代画家虽然也强调“师法自然”,但只是饱览名山大川,回家以后凭记忆下笔。主要也是因为中国绘画工具不易携带和野外使用。现代的中国画家也重视写生,应用现代的速写工具搜集素材。
  临摹:按照原作仿制作品的过程叫做临摹。临,是照着原作写或画;摹,是用薄纸(绢)蒙在原作上面写或画。 目的是学习技法,故侧重于过程。

   
山东政法学院文化艺术传播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 SDUPSL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解放东路63号 邮编: 250014 E-mail:cmxy@sdupsl.edu.cn